回顧的上漲敘事,L1、,最初的期盼在幣價崩盤後, 專案現金流存疑、DAO 開始出現離奇的治理提案、社群討論度驟降。 似乎曾經來過但又從未實現過,而 a16z 在面對 Web3 有何具體優勢的問題時,似乎也給不出讓人打從心底想擺脫 Web2 的理由。

a16z 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在彭博專欄作家 Tyler Cowen 的節目中談到了這些 a16z 等風投持續倡導的區塊鏈革命技術,但當稍微探討 相較於 Web2 到底有什麼具體優勢時,Marc Andreessen 的答案似乎有些含糊籠統。

Podcast 如何受益於 Web3?

Marc Andreessen:

我希望五年後所謂的 Podcast 能夠蓬勃發展,相較於過去的開源網路,它會有不受審查、更高的信任層級,以及更高級別的貨幣、經濟激勵模型等元素,雖然仍在早期,但我們相當樂觀。

Tyler Cowen:所以 Podcast 的具體優勢是什麼?就像我們坐在這裡錄音也是不受控的對吧?我們可以聊天,而且所說的話是不會被外部審查的,那為什麼基於 Web 3.0 的 Podcast 就會比較好呢?

Andreessen:「錢」,以及收益模型的改變。

像是 Youtube 與 Spotify 對創作者的收益分配機制,他們僅能透過簽約將名人留在這個封閉系統中並遠離開源網路,例如 Joe Rogan,他不需要選擇開源網路,他能繼續用他的方式在封閉的生態 (Spotify) 中賺大錢。但對一般人而言,他們應要能從中分一杯羹,而這樣的網路架構已持續了 3、40 年。

他說道, 則是能將更多創作內容的價值貨幣化,例如 Substack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、有點接近 Web3 的產品,在經濟激勵的情況下,用戶產出了許多高品質內容。

註:Spotify 在 2020 年宣布,以一億將 Podcast《The Joe Rogan Experience》簽約為獨家節目。

所以 Podcast 如何受益於 Web3?

Cowen 到這裡再次打斷了 Andreessen,顯然他並沒有回答出 Cowen 想了解的「具體」答案, 的收益模型是如何?平台自身收益會高於 Web2 平台嗎?相較於 Youtube 與 Spotify,Web3 平台願意讓出更多利益給予創作者嗎?

Cowen:不一定要拿 Joe Rogan 來舉例,像是比較有名的 Podcast 主持人也行,他要怎麼在 Web3 版的 Podcast 獲得更多收益?再為我們講具體一些。

Andreessen:

他們可以自定義商業模型,訂閱制、小額打賞、透過興起的 等等,他們可以透過完全不同的代幣化模型,藉由發行能販售、交易、獨特的數位資產來實現,Web3 在基礎層面上注入了網路原生資產、經濟激勵機制,是一個目前仍前所未見的系統。

Cowen:聽起來關鍵差異在於更無摩擦、更小額的機制。那發行、販售 比起賣簽名 T-Shirt 有比較簡單嗎?在我看來這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啊?看似僅有些許優勢,但就像只能為 GDP 帶來 1% 的成長,沒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
Andreessen 沒有正面回答此問題,他表示雖然媒體市場很小,但例如以電動市場來說,電動市場實際上是很大的 (Cowen 點頭贊同),報章雜誌、平面廣告也是相對較小的市場。

他強調並非試圖將媒體市場擴張百倍,而是想給予創作者、用戶一個更好的提案,且考慮到當前世界的不同,每分每秒在皆有 50 億的潛在用戶待在網路上,難以預測媒體市場能擴展到何種規模。例如誰能預測到 TikTok 能有這麼大的市場呢?

Web3 如何去

Cowen:Web3 會因為中介的介入而變得像 Web2 嗎?例如權力可能再次集中、還是有審查機制,雖然有進步,但這會讓 Web3 相較 Web2 沒那麼不同,Web3 要怎麼防止這些事?

Andreessen:

例如 Gmail 並沒有審查內容,但據我所知,他們有能力在任何時間啟動審查機制,而網路電商也一直設法不被歸類在垃圾郵件當中,這是它們審查引擎介入的結果,而非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(SMTP),我們可以自己打造 Email 系統,就像當初 Gmail 取代雅虎 Email 那樣。

他強調許多 a16z 投資的 Web3 協議甚至都不算是一家公司,a16z 投入資金也不是獲得股權,而是代幣,這些協議在啟動初期即去中心化,他認為這是一種脫離中介機制、打造全新系統的選擇之一。

VC 對 Web3 的幻想

創業家、天使投資者,同時也是 Web3 批評者的 Liron Shapira 是最早在上發佈訪談內容的人,社群才開始注意到 Andreessen 的牽強回應,該推文也引來對 Web3 非常不屑、且被 a16z 封鎖的推特創辦人 Jack Dorsey 留言。

最後,作家 Charlie Warzel 聯繫到了 Liron Shapira,後者總結了一般加密領域對於 Web3  過於樂觀的現象:

創辦人與風投機構對一個模糊、初期的想法如此著迷,進而使他們從未停下腳步,思考一下可行性,僅認為他們在做一些有遠見的事,但產品實際上根本沒有做過最基本的邏輯測試。Web3 不僅僅是一場金融鬧劇,更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空洞抽象概念。



本文轉自網路,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,本網站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,僅提供資訊,若用戶有任何投資相關行為皆與本站無關